年少立志 心向苍穹,远渡重洋 求索科学真知。归来,以拳拳之心,开中国气象之先河。一生所求,为“求是”二字;一生所行,是“风雨”中的坚守!

竺可桢(1890~1974)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一、求学哈佛 地学奠基
  竺可桢,字藕舫,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个小商人家庭。童年起,学习勤奋,并萌生爱国思想。
  1909年,他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木工程,成绩居全班第一。次年考取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因“中国以农立国,我要学农科”选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随即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激情返回祖国。
  回国后,他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商务印书馆、南开大学及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教职、编辑或气象研究工作。
  1921年,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8年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近代《气象学》,创建了北极阁气象台,推动建立我国自己的气象台站网络,还带头开拓气象研究,8年中发表论著约50篇。1934年与翁文瀚等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二、浙大校长 培育英才
  1936年4月。竺可桢受命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他在就职演说中,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而且要成为公忠坚毅,以天下为己任,为祖国、为真理献身的领袖人才。出于以上的培养目标,他对教师阵容、教学管理、学系设置等采取了一系列兴革措施。
  1938年,经竺可桢倡议,校务会议通过立“求是”为校训。他说“求是”是指“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只有坚持“求是”,科学才能进步,国家方能发达。
  他领导全校师生培养求是学风,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努力扩充院系,发展科研、加强学术,使浙江大学的规模、综合性程度、学术和教学水平和在国内外的声誉显著提高。
三、献身科学 一代楷模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一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亲自主持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调整研究机构、延聘有经验的科研人员、按照国家规定的科研方向组织开展科研工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我国物候研究的开创者,他把物候研究与农业联系起来,服务于农业生产。他主持编写的《物候学》,全面论述了物候学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我国物候工作者的持续努力,1983年统一了我国物候季的划分标准和制作自然历的方法。
  气候变迁是竺可桢一生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研究领域。他在1961年发表的《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一文,对于研究气候变化的起因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1972年正式发表的《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是他数十年辛勤劳动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他还数十年如一日用蝇头小楷书写日记和读书心得,现保存了自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即逝世前一日)的日记,它代表了竺可桢勤奋一生、探索不息的精神。
  测风云,绘山河。他的精神,如星斗,指引后学;他的风骨,如高山,屹立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