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这里出发,足迹横跨革命、科学与民权。将“竢实扬华”的精神,践行于中华大地。让我们一同翻开那段的历史,感受那份源自母校、光照民族的赤子情怀!

杨杏佛(1893~1933)
  杨铨,字杏佛,又名宏甫。1911年8月,杨杏佛考入河北唐山路矿学堂。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离校南下,到武汉参加革命。1912年3月12日加入南社,走科学、实业救国的道路。
一、参加同盟会前后
  1916年8月,杨杏佛在康大机械系毕业后正式转入哈佛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学。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一面承担着《科学》杂志繁重的编辑工作,一面刻苦钻研,探索经济管理学,提出并介绍了许多有益于中国实业发展的独到见解和制度,成为最早向中国介绍科学管理思想和推行效率主义的学者之一。
二、声援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发生后,反帝怒潮迅速席卷全国。杨杏佛认为人民奋起,“未始非中国民族之一线生机也”。在宋庆龄大力支持下,他决定竭少数人之心力财力,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作为国人的暮鼓、晨钟、明灯、木铎,用最快的速度创办发行《民族日报》。号召人民对英、日实行永远的经济绝交,以达到在最短的时期内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最后实现真正民族独立的目的。
  他引用了孙中山的话与国人共勉:“振起民族精神,求民权、民生之解决,以与外国奋斗。”
三、如实反映中国共产党现状
  在发动第三次“围剿”前,蒋介石命令杨杏佛他赴江西实地调查“赤祸”,要求公开发表文章,以加强反共宣传。杨杏佛表面只有服从,但他决不做御用学者。
  杨杏佛在书中将红军节节胜利的事实向世界作了透露,这使蒋介石的“三个月消灭共匪”的叫嚣不攻自破。不仅如此,该书对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推行苏维埃运动的种种情形,诸如红军组织、工会组织、农会组织、妇女组织、少先队、儿童团和苏维埃政权以及所推行的各项政策。特别是政策和战术所起的好作用,都作了比较客观的反映。巧妙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客观地向外透露“苏区”情况。
四、支持十九路军抗战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一发生,杨杏佛奋起声援,与宋庆龄、何香凝在上海创办“国民伤兵医院”。杨杏佛先请史量才独捐5万元为开办费,约集留美在外医师和中央研究院的人员来参加服务,并请宋庆龄亲任理事,主管医院事务。他自己则与何香凝常到医院慰问受伤战士和医护人员,有力地支持了十九路军的对日作战。
  为了使淞沪抗战顺利进行,杨杏佛还多次与宋庆龄、史量才、陶行知等商量,动员上海各界人民开展捐献和支前运动。
五、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中坚
  1932年12月17日,宋庆龄、杨杏佛、蔡元培与黎照寰、林语堂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六、抗议希特勒暴行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在德国垄断资本集团的支持下建立起法西斯专政,疯狂地迫害德国进步力量和犹太籍人民。为了抗议德国的法西斯专政,5月13日,宋庆龄与杨杏佛、蔡元培、鲁迅、史沫特莱、伊罗生等亲到上海德国领事馆递交了民权保障同盟的抗议书,抗议德国法西斯的种种暴行,他们的行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风骨长存,精神不灭。这束光,照亮烽火连天的岁月,也照亮我们今日前行的路。薪火相传,直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