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资讯 > 校友 > 正文

母校送我一块宝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对外合作与联络处 | 发布日期:2017-06-07 点击数:

唐院机械系1962级内燃机车班史善新

学习能力是母校唐山铁道学院送我的一块宝,让我受用终生。

学习能力,包括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刻苦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学习方法等等。一个人的学习能力,除了天赋因素之外,主要来自学校的培养和实践中锻炼。就学校的培养而言,小学初中主要是跟老师学知识,高中是从跟着学到自主学的转折阶段,大学则是培养个人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正是母校锤炼的学习能力,助我走过这几十年的历程。

苦乐终圆大学梦

我的高中阶段(1959—1962)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旱魔连续施虐孟津,小麦长得一扎多高,一穗结三四个籽,一上午割一箩头。学校体育课不上了,操场都开垦种上倭瓜,到秋天才能“瓜菜代”。为过冬,每个学生周末回家去地里搂些干红薯叶,交给学校,整整堆了一教室。牛舆校长说:“常言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咱没粮食,有这一教室红薯叶,我心中也不慌了。”食堂开饭了,就是每人一碗水煮干红薯叶,撒点盐,加一碗稀得照见人影的黄面汤。学校及其附近的井里都没水了。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学校规定每个学生一星期有一担水的任务,要跑到孟庄去挑。井里水也很浅,桶放下去吃不满,同学们要下到几丈深的井里,一勺一勺往桶里舀。一次一位同学下去,井壁坍塌,被砸成残疾。早晨洗脸全班一盆水,每人擦一把。

我家里的条件也很困难。奶奶已八十高龄,父母身体不好,哥哥在市郊委工作,工资很低。嫂子带着孩子在农村,也是“一头沉”。两个姐姐已结婚,两个妹妹还在读书。家里缺劳动力。初中毕业时,有不少同学都报师范或技校,以求早点就业,有的甚至辍学。上不上高中,是一次艰难的选择。父亲看我学习好,还是让我上高中。校领导和老师们都很重视我,选我当校学生会学习部长,鼓励我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将来上大学,为建设社会主义做贡献。我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刻苦努力,于1961年11月26日光荣加入共青团。我的特点是不偏科。文理各科成绩都很好。教俄语的黄治统老师看我俄语学得好,还鼓励我将来去苏联留学。我觉得,生活确实很困难,但学习确实很愉快。

1962年国家大幅压缩招生规模,大学很难考。志愿报了两次。第一次报志愿后,有不少学校不招生了,又报第二次。我的梦想就是将来当一名工程师。唐山铁道学院的招生简章上写着“唐山铁道学院——铁路工程师的摇篮”。这正是我的志愿。

1962年8月的一天,教导处老师送来了《唐山铁道学院录取通知书》。全校两个班,八十多同学,只考上三人。一类学校(五年制)就我一个,二类(四年制)郑州工学院一个,三类(三年制)汲县医专一个。说实在的,我拿到通知书,又是高兴,又是为难。别说学费,路费也是问题。去不去上,又是一次选择。后来还是哥哥表示,去学校的路费他负责。听老师说,大学里国家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有助学金。我表示,从学校回家的路费自己解决。就这样,我带着行李,平生第一次远离家乡。母亲送我到村口,眼里流着热泪。父亲交代我,有事没事每月必须给家里写封信,报个平安。我搭供销社去洛阳拉货的马车,到洛阳东火车站,拿着录取通知书,买了半票,乘上了北上的列车。我的大学梦总算圆了。我兄弟姊妹六个,只有我上了大学。哥哥、姐姐、妹妹都连中学也没毕业。

竢实扬华在唐院

唐山是个工业城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来的同学,感到条件艰苦多了。我们从河南农村来的同学,则觉得很不错。自来水随便用,一天三顿饭,虽然多是粗粮,多是红薯面、玉米面、高粱米等,但顿顿有粮食,比在家吃糠咽菜强多了。

根据家庭条件,我享受最高标准每月12元的助学金。1964年毛主席春节谈话后,中央决定,提高大学生助学金标准,每月增加到16元。除了解决自己在学校的一切费用,还省出了假期回家的路费。

唐院是非常重视强基础的大学,一向以“严谨治学,严格要求”著称。可能与我在高中的经历有关,一年级就担任唐院一分部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班级任俄语课代表。二年级任部长。三年级到本部后任机械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在唐院,我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全面训练。拿俄语学习来说,虽然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去苏联留学是不可能了,但丝毫没有影响我学习俄语的兴趣。我从图书馆借来俄语版的大学各科教材,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热工学》等,一边学外语,一边学理论课,融会贯通,一举两得。应同学研究所需,还翻译过俄文版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部分章节。遇到问题,就去向教俄语的顾焕玙老师请教。他每次都非常热情和耐心。我参加了班级党课学习小组,1964年被评为机械系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为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要和工农相结合”的指示精神,我每年寒暑假都要返乡参加农业劳动。1965年暑假,坐了一天一夜火车,早上七点钟到家,放下行李,洗洗脸,就去参加集体劳动。晚上应大队团支书邀请,给团员们上团课,讲国际形势,加上讨论和研究支部工作,到深夜十二点多才散。1965年秋季开学,按教学计划安排62级进行专业劳动、生产实习和机械零件课程设计,到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三者相结合,同时进行。我们小组的课题是设计一部圆盘剪刀机。一个多月时间,和工人师傅朝夕相处,加班加点,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工厂实际相结合,收获很大。

基层十年磨一剑

1967年大学毕业,待分配一年。1968年秋分配到北京铁路局北京内燃机务段工作。北京内燃段是全国第一个内燃段,成立于1962年1月1日。实习期先在段职工食堂当了几个月炊事员,然后到检修车间东方红架修组当钳工,和工人师傅打成一片,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实习期满任检修车间技术员,1973年任轮修工区领工员。

北京内燃机务段几乎集全世界内燃机车大全,有西德、罗马尼亚、匈牙利、苏联等多国进口;有大连厂、二七厂、戚墅堰厂、四方厂、资阳厂、唐山厂研发制造。液力传动、电传动、机械传动三种方式都有。负责首长专列、干线客运(京广、京包、京山、京沪各大干线)列车机车和丰西编组站调车机车的运用和检修,任务光荣艰巨繁重。当时机车质量不过关,经常趴窝,机破事故多。我那时两地分居,除一年12天探亲假外,一心扑在工作上,油包不离身,吃住在段上,救援到现场,召之即来,没有怨言。1969年秋天老家下连阴雨,父母住的土窑洞塌了。内燃段李国珩段长是唐院干部班毕业的校友,知道我的困难,段上借给我200元,约定每月从48元工资中扣25元,8个月还清。李国珩段长说,这是内燃段历史上借给个人最多的一笔钱。组织的大恩大爱令我终生难忘。窑洞券好后不久,我爱人韩存珍得了肠梗阻,是大姐陪她去洛阳第一人民医院按急诊做的手术,我都没能回去看看。大学期间专业课学的很少,远远不能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这就需要继续学习。我到车间后还通过顾焕玙老师、低年级陈吉贤同学等,从母校图书馆借来中外文图书资料,边干边学。进口机车虽然先进,但往往“不服水土”,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加装改造。例如德国大气质量好,我国北方风沙大,空气过滤装置必须重新设计改造。1975年9月24日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底,段党委忽然通知我,调我到铁道部计划统计局工作。我做梦都没想到过。到铁道部机务局,还算专业对口,而计划统计局是干什么的,一点也不知道。在北京铁路局工作的学长告诉我,那可是个重要的综合部门。从1968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内燃机务段这十年,无论干技术员,还是当领工员,能顺利完成任务,完全得益于在学校培养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得益于母校培养的刻苦认真、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将继续伴随着我,踏向新的征程。

事业更上一层楼

1979年新年一过,我到铁道部报到了。分配在铁道部计划统计局营业线计划处工作。从铁路机务段这样最基层的铁路专业单位,越过铁路分局、铁路局,到铁路行业最高机关的技术经济综合部门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更大的领域,面临的是新的挑战和考验。首要的任务是学习。一方面,向老一辈铁路计划工作者学习,一方面向书本学习。老同志告诉我,计划干部的知识结构是“盘子型”,虽不深,但要大。就是说知识面要宽。“图钉型”更好,既有知识面,又有一技之长,能够深入钻研。这些话对我启发很大。我参加了计统局在青岛举办的运输计划学习班,掌握了铁路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含义和相互关系。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铁路计划、铁路运输、铁道工程、通信信号、工程经济等各专业知识,阅读了大量外文资料,了解国际上铁路发展动向,并翻译了十来万字的技术资料,发表在《国外内燃机车》、《国外铁道车辆》、《电气化铁道动态》、《电力牵引快报》、《铁道科技动态》、《人民铁道报》等报刊杂志上。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参加各种会议,我都认真听,认真记,特别是留心会议主持者的开场白、总结语,想想假如自己主持会议说些什么?将自己内心想的开场白、总结语与之对比,找找差距。处长、局长起草的文件、讲话稿等,交给我誊清,我并不是简单地抄一遍。而是留心他们修改的痕迹,琢磨为什么修改?有时候誊清的稿子他们又改了,再誊清时,我更加留意,从而提高自己。1981年10月至12月,我参加了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上海国际经济管理学院、上海铁道学院、上海海运学院在上海联合举办的运输讲习班,学习了有关经济理论和国外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与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世行马隆教授讲课,上海的翻译不懂工程经济,听不懂,翻几句就用“等等”省略过去。我虽然刚学了一点英语,但从教授比划的情形,加上看教材图示,基本都懂了,还能大胆提问。马隆教授夸我是好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锻炼,增强了宏观意识,提高了政策水平和决策能力,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分工负责铁路机务、车辆、电气化的专项规划及其项目前期工作,全路机车车辆购置计划及大修计划,营业线基本建设计划汇总,中南地区规划及项目管理,利用外资计划前期工作及年度计划等,此外还负责过铁路大中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基本建设计划。很短时间内,就能独立完成复杂的计划工作任务。虽然十分繁重,我感到胜任愉快。1980年被评为计划统计局先进工作者,1982年被评为铁道部机关先进工作者,1982年被评定为工程师资格。1989年被评定为高级工程师资格。

1981年国务院规定夫妻两地分居的职工探亲假延长至每年30天,但我很少住够过,很多次都是中间就调回来出差。1981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家里分到六亩八分责任田。存珍在家教初中两个班几何代数,每天一百多本作业要逐一批改,还要照顾老人和两个孩子,负担实在太重。我就把探亲假化整为零,春种、麦收、秋收时回去。直到1987年,北京市照顾高级工程师可以带家属,存珍和两个孩子迁来北京,才结束了长达近二十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1989年7月,铁道部改革,计划统计局改为计划司,新成立长期规划处,任命我为副处长主持工作。1991年7月任命为长期规划处处长。长期规划处以组织编制铁路发展“八五“计划为契机,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通过分析中国基本国情和路情,分析国民经济发展对铁路的要求,提出了发展思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措施。组织开展了京九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南昆铁路、朔黄铁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每个项目必须组织进行现场踏勘。我带队时,都要到与铁路有关的煤矿、电厂、钢铁厂、化工厂、化肥厂、油田、林场、港口去调研,以求对国民经济和国家生产力布局有更生动深刻的了解,同时学习其他行业的知识。1991年3月至1993年7月,我参加了中央党校函授班,政治经济学笔试考试96分,毕业论文《铁路发展战略初探》答辩评定为优秀论文,增加一个本科学历。这期间我还主持了与世界银行合作的“铁路投资研究”课题,其成果“铁路投资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解决铁路建设大中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请母校郝瀛教授牵头搞了专项课题研究,经审定后以国家计委、铁道部、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联合发布执行,以后又不断修订。1993年长期规划处被评为铁道部“八五”建功立业先进集体。

1993年底,铁道部常务副部长屠由瑞同志找我谈话,才知道他奉命筹建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他将任国家开发银行党组书记,要调我去开发银行综合计划局任副局长。这又是一件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我从1962年上唐山铁道学院,原本想干一辈子铁路事业,没想到,年届五十,却要改行了。

五十改行干金融

1994年1月3日,五十岁生日那天,我骑着自行车,到国家计委找姚振炎副主任(拟定的国家开发银行行长)报到了。

国家开发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正部级政策性金融机构。当时尚在筹建中。我们的任务是筹建国家开发银行综合计划局,先搭架子,先运转。一开始,铁道部、开行两边的事都干。3月初正式到开行上班。4月14日才公开宣布开行成立。综合计划局是开行业务牵头部门,行贷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综合计划局。我分工是能源交通处、农林处和统计处,同时兼任行贷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局里同志来自国家计委、建设银行、六大投资公司等多个单位,除了铁道部来的一位同志外,其他都不认识。认识新同志,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我最急切的任务。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又说,“隔行不隔理”。这两句话,我时常想起,并有深刻感受。记住“隔行如隔山”,时刻要谦虚谨慎;记住“隔行不隔理”,要有自信心,才能打开工作局面。我购买了《货币银行学》《政策性银行比较》等教材,又从处里同志那里借来相关行业的文件和书籍,掌握其总体情况和基本知识。到1995年初,我去参加电力、农业、林业等行业年度计划会议时,都能与会议代表顺畅交流。无论主持会议或总结发言,都能自己写稿,言之有物。

1996年底,行里信贷体制改革,评审与贷款由各专业信贷局局内分离改为局间分离,按行业成立评审局,按地区成立信贷局。组织上调我到交通环保评审局任局长。1997年元旦过后上任。1998年3月至7月,脱产去中央党校进修,毕业论文被评定为优秀。为克服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行投资拉动,我们开辟了高速公路和城市基础设施两项贷款新业务。经过调研和学习,提出了可操作的信用结构和评审要则。我局当年完成贷款承诺额占四个评审局承诺总量的百分之五十八,1999年占到百分之六十八。这两项业务成为开发银行优质资产的主体来源。环保项目涉及各行各业,三废治理工艺复杂。我们就请有关专家来行里讲课,到企业现场考察,掌握有关知识,防止技术风险。

1999年10月,行里又一次信贷体制改革,建立“防火墙”机制,新成立贷款审查局(后定名为评审管理局),不直接接触客户。行贷款委员会、信用评级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贷款审查局。陈元行长找我谈话,由我担任局长,负责筹建,年底按新体制正式开始运转。全行开始实行以行业、地区和客户三维评级体系为基础的组合风险管理。2000年,任命我为行总稽核师兼评管局局长,成为行里高管,同时是开行贷款委员会和信用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每审议一笔贷款,一个评级,都要签字投票,感到责任更大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重要问题必须自己先学习,弄明白。新巴塞尔协议征求意见稿出来,我认真研究,在全行成都培训会上我亲自宣讲。与会指导的人民银行国际部的同志说,局长讲新协议,别的银行还没有。

2002年7月行里又决定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新成立信用管理局,专门负责信用建设和风险控制。9月4号陈元行长找我谈话,由我负责组建,并兼任局长。9月26日信用管理局正式成立。信用建设是开发性金融的生命线。信用局负责推动信用建设。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信用发展度评价办法,成为具有开行特色的主动型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有机结合的有力武器,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搞得有声有色。

2004年1月,我年满六十周岁,按规定办理了退休手续。从2月1日起退休。行里又返聘我担任开行顾问,同时成立一个信用建设领导小组,由我任副组长。一直到2010年,不再担任顾问,聘任为行专家委员会做常务委员。2014年70岁后按中央规定不再聘任。

在担任行顾问期间,主要是参与推动信用建设。我于2005年在深圳信用论坛上,倡议每年11月22日设为11.22全国诚信日,取其谐音“一是一二是二”之意。2007年在家乡洛阳市首先设立洛阳市11.22诚信日,坚持至今。

退而不休搞创作

退休以后,顾问不再“临深履薄”,担子轻了,时间多了。在返聘顾问及社会工作之余,我买了全套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通读,以进一步充实自己。特别是戏曲剧本创作大大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

走上剧本创作之路,完全是偶然的原因。2000年,家乡来的朋友在我的办公室里,谈到文化问题。洛阳是戏剧之乡,豫剧豫西调的发源地。“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是洛阳的骄傲,是牡丹园艺家和洛阳人民世世代代精心培育而来的。但是洛阳戏剧舞台上从来没有一部非神话的牡丹题材的戏,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我想起洛阳牡丹园艺师王高潮送我一本他主编的《中国牡丹》,上面关于唐朝洛阳牡丹花师宋单父为唐明皇种牡丹的资料引起我的注意,特别是牡丹花运随着国运兴衰而兴衰的史实,曾令我无限感慨。我想以宋单父的故事演绎花运与国运关系,来宣传洛阳、宣传牡丹文化是最好不过了。拳拳赤子之心和故乡情结,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约王高潮和张珂瑜来京,合作创作了第一部大型历史故事剧《牡丹魂》。2002年春天,在洛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洛阳市第二十届牡丹花会期间,洛阳市豫剧一团排演的《牡丹魂》正式公演。连演十二场,获得成功。担任音乐设计的中国戏曲学院作曲系左奇伟教授问我是不是北大文学系毕业?我说我是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内燃机车专业毕业,她听了感到很意外。2005年9月《牡丹魂》复排来京参加第四届民族文化博览会戏曲大赛获得金奖,剧本也获得中国戏剧文学奖银奖,并在《中国剧本》杂志2006年第一期上发表。我也正式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

观众和专家的认可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创作的艰苦和乐趣也吸引着我继续前进,创作出更多的“真、善、美、新”的剧本,成为我的艺术追求。退休读史中我发现有不少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创作和适宜创作成戏曲的史料。又学会了使用电脑,买了《现代汉语韵典》,写作起来也方便多了。为了与导演合作顺利,购买了《导演学基础教程》、《戏曲舞台形态》等书籍学习。有时还到历史故事发生地进行实地考察。

继《牡丹魂》之后。从2004年退休开始,先后创作了大型历史剧《九鼎歌》、《拆磨记》、《颜真卿》、《孝祖虞舜》、《酒祖杜康》、《曹操休妻》、《龙门大佛》,大型现代戏《康嫂》、《兵妈妈》等。十年十部大戏,分别由多个剧团以京剧、豫剧、曲剧、蒲剧、二夹弦等剧种搬上舞台。还写了《天柱山》、《三舍亲》、《出发之前》、《华佗见曹》、《曹操献酒》、《曹操还乡》、《奉帝退袁》、《曾子杀猪》、《张羽煮海》和《罗通智守居庸关》等中小型剧本,全部公演。

2010年将此前所作剧本,结成一集,命名《善庐新茅》,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在创作方面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毕竟戏曲不太景气,演出场次少,看到的观众不多,因而影响甚微。由此,我有一个梦想,把舞台剧本改成电影剧本,争取拍成几部戏曲电影,上电影院线,为农民放映。目前豫剧现代戏电影《康嫂》已经基本制作完成,预计今年秋季开始放映。

求己常新以养生

“天下始者,今之是也。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技术在进步,时代在前进。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学习知识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学习能力,却使我们受益终生。2014年按中央规定,辞去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的职务,行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的职务也已免去,改为一事一聘。我换了智能手机,学习操作微信,建起了唐院校友群和老唐院机62同学群,现在已入群数均已过百。唐院校友群于2016年母校120周年华诞之际,发起并组织了书画展、座谈会、献大印、树立潭柘寺办学纪念碑、编辑出版《我与唐院》书籍等一系列活动。从2016年元旦开始,坚持每天临写《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多宝塔碑》、《张迁碑》等碑帖,写一段格言警句或诗词摘句,加几句感言,发到朋友圈,以陶冶情操。今年是我们机62同学毕业50周年,我们组织各专业50位同学于6月2日返校金聚,将赠送机械学院仿古青铜器“天子驾六”,还将在峨眉校区中山梁上植一棵银杏树,祝母校根深叶茂,万古长青。

师恩寓心,永志不忘。我深深感到,敬畏历史,可以养德;与人为善,可以养心;求己常新,可以养生。不断学习新事物可以使人年轻。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作者 :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