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点难点
为国资国企改革亮实招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长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搭建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深化“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进展。2018年中央企业亮出不俗的成绩单:实现营业收入29.1万亿元、利润1.7万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今年作为实现2020年国企改革目标的关键一年,为推动改革深化发展,两会的代表们带来了哪些好的建议?为此,《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长进。
李长进说到,当下,随着国资国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新问题和新挑战不断涌现,特别是2018年全国国企改革座谈会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突出强调了深化国企改革的中心地位,深刻指出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提出抓好六项重点任务。
因此他建议,下一步应聚焦重点难点,加速推动国资国企改革走深走实。
建设成熟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是一项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近年来,国有企业认真落实“两个一以贯之”,探索形成了党建工作要求进章程、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一肩挑、健全规范党组织议事决策机制、明确党委和其他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党组织研究讨论前置程序等公司治理机制,推动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把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加强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破题。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贯彻落实简单化、形式化、低质化,党组织履职缺位、越位、不到位的情况。比如,对于落实党组织研究讨论前置程序,有的该上党委会的不上,有的不分大事小事都上,前置程序与董事会、经理层办公会如何衔接有待完善。
因此,首先要完善制度体系。尽快制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性文件,特别是要有效划分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厘清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与董事会“战略管理、科学决策、防控风险”关系,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其次要固化成功模式。深刻总结国有企业党委与董事会、经理层有效融合的好做法,形成规律性认识和可操作、可复制的典型经验,指导企业的具体实践。再次要推进理论研究。持续抓好这一重大理论的探索实践,及时回应各方对不同经济成分企业落实有关要求的关注。特别是深化改革新形势下的很多国有企业将以混合多元形式存在,更需引起高度重视,党的领导作用发挥途径和方式亟待研究探索。
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从过去的管人、管事、管资产走向以管资本为主。这项改革对于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解决政企政资不分、国资监管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实现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高度融合意义重大。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建设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是重要的抓手、改革的关键。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和地方政府围绕这“两类公司”开展探索,试体制、试模式、试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策解读少,相关方面对管企业走向管资本的内涵把握不准确,有的管控虽然“改头换面”,但行政色彩依然较浓,存在名不符实现象;二是试点范围小,相对于庞大的国资存量来讲,目前的试点工作影响带动力不够强;三是试点成效传播少,“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果以及“蝴蝶效应”不明显。
因此,要营造浓厚氛围。有关方面应加强对改革政策的解读,广泛凝聚改革共识,为企业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推动改革增添动力;要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试点范围,使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成为试点主体,推动实现结构调整和新兴业务培育,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要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理论与实践,重点推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公司制改革、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企业吸收社会资本,增强自身活力,提高全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20世纪90年代以脱困为主的国企改革不同,此次混改以“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为目标,核心是进一步明确国企市场主体地位、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提高企业效率等问题。近两年,国有企业通过混改推动了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但随着国企混改向广度和深度推进,混改的质量和效益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混改要坚持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一企一策,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确保改革规范有序进行。但有的地方却出现了“为混改而混改”、把“混改数量”充抵“混改质量”的现象。有的停留在“混资本”层面,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偏离了混改的本质要求。还有一些方面存在对国企混改的认识误区。
因此,要把握混改的重点。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始终把改法人治理结构、改管控模式、改激励机制作为混改的重点;要以市场化为导向,聚焦公司主业,创新商业模式,发展基础业务和创新业务,发挥引资本对转机制的促进作用,注意防范一些学者提醒的“混合所有制失灵”问题,全面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能力;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坚持优势互补、“国民共进”,充分调动地方和国有企业推动混改、非公资本参与国企混改的积极性。国企要在明确混改方向、提高混改质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上更加积极主动。同时要积极复制推广员工持股试点经验,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三项制度改革
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中最根本的制度,是热点、焦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建立完善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国有企业虽然在形式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内部三项制度,但仍存在约束有余、激励不足、活力不够等共性问题,特别是干部能上不能下和薪酬分配能升不能降仍是“老大难”问题。
因此,要完善能上能下特别是“下”的机制。明确可量化可操作的能上能下指标体系,规范“下”的程序以及关怀机制,引导干部正确对待“上和下”的问题,改变“下必有错”的传统看法,同时建立干部复出制度,切实将能上能下落到实处。要结合实际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商业一类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企二三级企业可优先推行,商业二类和公益类企业选择性推行。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系,畅通内部人才向职业经理人的转换通道,积极引入外部成熟职业经理人。要构建分层分类权责对等的考核评价机制。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解决好组织配置与市场化选聘人员薪酬待遇的冲突问题。放开处于充分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备案管理,由企业自主决策,监管机制改用其他成本管控手段或强化效益指标考核。
国资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事关中国经济未来。李长进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的重要论述,实干苦干,稳扎稳打,努力把中央关于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企业发放技能等级证书
全国通行
“目前技能等级评定还比较混乱,企业自己评定的技能等级只有本企业认,不能全国通行。”中国铁路工程集团公司董事长李长进委员提出了一个备受一线技术工人关注的话题:允许企业发放的技能等级证书全国通行,让工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凭借这个证书就业。
这番话在工会界委员中引起了共鸣。委员们所关注的问题,正困扰着大批技术工人。据了解,2014年以来,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已削减70%以上。这一改革取消了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职业资格许可减少后,部分技术工人职业评价载体缺失,职业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在回应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委员关于畅通技术工人成才成长通道的问题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表示,已选定中国中铁等18家工作基础较好的中央企业进行技能等级评定试点,并在条件成熟后推广。这些企业评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享受国家职业资格评定同等待遇。
据了解,今年9月将公布第二批试点机构目录,并从10月开始在全国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机构要在规定的范围内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按照“谁评价、谁负责、谁发证”原则承担主体责任。
张立新表示,长期的实践证明,企业自主评价技能等级质量比较高,贴近生产实际,深受职工欢迎。在放开企业技能等级评价的同时,还将与有关部门一起建立社会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面向社会认定一批机构,按照社会化、市场化、科学化方向逐步放开认定工作。“政府要从直接冲到一线去鉴定,转为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待遇的对接,充分放权给市场。”
此外,张立新还表示,粤港澳技能人才职业资格互认工作也已经开始,逐步实现内地与港澳职业标准的对接,在大湾区形成统一规范,促进大湾区职业人才评价。
推广员工帮助计划
关心职工心理健康
“我们企业很多项目都在深山老林、荒郊野外,职工工作条件艰苦,业余生活单调,一些职工尤其是年轻职工不适应这种生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现在,我们正在项目工地上建设‘幸福之家’,为农民工提供生活便利、娱乐项目、心理帮扶等服务,很受农民工欢迎。”说起职工健康话题,中国铁路工程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长进委员“秀”起了企业实施的一项“员工关爱计划”行动。
职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公众关注。这种关注也投射到了今年的全国两会上。3位代表委员就此发声,呼吁加大监测和干预力度,从降低职业紧张和生活压力等途径入手,让职工少一些“心事”,以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工作中。
事实上,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压力增大,公众心理健康问题增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孙承业委员认为,职工对心理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社会各界对此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亟须对此进行研判。
对于造成职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许多代表委员分析认为,除了生活压力,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紧张”。“‘职业紧张’已经成为现代职业人群最为突出的健康问题之一。”孙承业委员说。
预防这种局面,企业可以采取多项措施。”孙承业委员建议,企业管理者应制定预防“职业紧张”系列措施,从改善工作环境和优化劳动组织管理入手,引入专业力量对“职业紧张”进行监测,提高职工自我保健意识,同时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等干预措施,使职工紧张情绪得以舒缓,全面提高职工身心健康水平,让职工以更佳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孙承业委员和李长进委员都推荐一项措施——员工帮助计划(EAP),核心内容是为员工提供专业心理诊断和建议。这项风行于欧美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福利,近年来也在国内不少企业得到推广。
李长进委员介绍,在不断改善职工工作环境的同时,他所在的公司成立了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及时发现和干预职工心理问题。这项举措实施两年后,职工心理问题发生率大幅下降。
内容来源:工人日报、中国企业报